星期日, 二月 25, 2007

学会快乐 - 雷莉

我的朋友史芳以前在国内是一位中学老师,她经常跟我说,她来澳洲十多年了,如今混得还没有国内好,什么原因呢?她说,刚开始的时候因为英语不好就去工厂里做工,做了两天就不想做了,因为流水线重复劳动,一坐就是一天,痔疮犯了,于是就辞工。后来就帮别人带孩子,带了几天也觉得辛苦,想想自己在中国的大儿子都是公公婆婆带大的,到了澳洲反而要给别人的小孩子换尿布喂饭哄睡觉,胳膊酸痛不已,于是就把小孩子送回去给了主人家也不做了。最后,去敬老院伺候老人,那天去试工,碰巧一位老人大小便失禁,史芳很烦躁,回来就对先生说打死她都不去敬老院干那脏活了。同是中学老师的先生安慰她说,那我们就借钱做点小生意吧,开个杂货店怎样?史芳觉得不错,两人就去街上调查那些杂货店的生意,逛了一个星期,腿跑酸了,史芳也泄气了,她说,看见那些杂货店的老板一边吃饭还一边收银点货,从早忙到晚,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只休息圣诞节两天实在可怕,并且别人回去享受天伦之乐了,当老板的还得操心进货和生意,压力太大了。

于是,史芳后来就什么都不做了,干脆就在家怀孕生了第二个第三个孩子,一个真正的全职妈妈,拿着一份澳洲政府补贴。她的先生快五十了,也一直在打零工,清洁工,厨房杂工,还卖过猪肉,可这两年有点干不动了,人越来越懒,于是也领政府的失业金和史芳在家一起带孩子。三个孩子越来越大,史芳和先生至今还住在当年他们刚到澳洲租的HOUSE里,最近,悉尼租房费要涨了,他们正在准备搬家。史芳说,想想这一生真的很失败,失败到澳洲来了,失败后来连生两个孩子,更失败的是,先生和她一直没好好学习英语,一直没有稳定的收入,在澳洲没有自己的屋子和家,总之,一切失败。

我不知道怎么去安慰她,然而,我知道一个成人应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在澳洲的生活很公平,即便拿政府的补助也并不意味着可以放弃学习和劳动,选择当三个孩子母亲也罢,还是象那杂货店肉店鱼店的华人老板们那样靠辛苦和勤劳撑起自己的一方天空也罢,想要成功过好日子就必须付出血汗经得起生活磨砺和摔打,而象史芳那样痔疮犯了就不做工厂工,胳膊酸了就不当保姆,伺候老人嫌脏就不去敬老院,而当老板又压力太大,如此心态下,即便再做妈妈也不觉得快乐,这样的人生选择那是太消极了。

现在,四十六岁的史芳才意识到,觉得自己从头开始若能顶住一点压力趁着年轻好好干就好了,她说她是那么羡慕张A曾经提着一瓶中国酱油挨着叩响那澳洲公司的大门,如今房子车子都有了,孩子还上了私立学校;她还那么羡慕曾经长得没她漂亮也不会做饭的李太就靠当清洁工挣的钱供丈夫读了一个技工执照,如今也过得很好自己还开了一个小商店。史芳每天却总有做不完的家务活,还累出了一身的病,并且孩子并没如她所愿个个听话成绩优秀,于是她经常脾气暴躁歇斯底里对孩子大发脾气,批评他们不懂事乱花父母的钱。

我不知道应该怎样帮她摆脱失望焦虑的情绪,但我知道史芳必须面对澳洲社会,敞开心扉去了解澳洲,为自己的人生找条通道通向幸福。很可惜,史芳来澳洲十六年了,每晚坚持看中国电视节目,每天坚持看中文报纸,中午还要睡个美美的午觉,她在澳洲是这样完美地保持着她的中国生活习惯。她对满大街的英文单词和地名熟视无睹,不学会开车也不学习使用电脑从不独自一个人坐车出门,也很少和当地人交流聊天,除了对澳洲CENTRELINK的福利发放了如指掌以外,对澳洲的政治文化娱乐丝毫不关心,她也从没为自己的人生做个短期或者长期的计划。她常说她活得太累,找了一个不争气的丈夫这是所有不快乐的源头,但是,她的丈夫说,他从没想过让史芳到澳洲来过这样的生活,并且再生两个孩子,他的设想是有一个孩子,然后两人在澳洲好好创业,是因为史芳自己的怯懦和消极导致了他们生活质量与日下降。

我无心纠缠在他们夫妇的矛盾中,象个法官那样评说谁是谁非,我深深懂得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两口子过日子,就应该两人尽力朝一个方向努力,澳洲固然有很多福利可以让穷人不穷,但是,坐拿福利的日子也不是人人都喜欢地。生活工作经验的积累却是无价地,那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对于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公平适用地。再换而言之,真的,若是史芳开心呆在家里,用她当中学老师的经验来教育她的孩子也未尝不可,她依然可以把一个家庭当作她人生的另一个舞台,施展她的经验和才华,教育出三个可爱的孩子,日后为澳洲社会做贡献。但她的问题是她做什么都不快乐,她的错误是她总看到生活的负面,固执地背负着过去在一个新环境里生活而不愿意去改变自己,去面对新生活的挑战。

我再一次想起了性格决定命运的话。我认识一位英国老太太,她五十五岁去中国学习汉语,如今在中国呆了十四年了,去年我回到昆明去看她,快七十岁的她在昆明已经买了自己的房子,还在中国找到了自己心爱的人,她在中国一直有自己的工作,当过英文顾问,幼儿教师,雅思老师,她上班的时候还和许多中国人一样骑着自行车背个双肩包穿行在人流车流里。业余时间她还不停地学习汉语,我当过她的汉语老师,她的勤奋和坚持让我吃惊,更可贵的是,她资助云南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学,每年长途跋涉坐了汽车再走三个小时的山路为他们送去衣服书籍还有钱。她说她很快乐,她正在申请加入中国国籍,她就要是中国人了。她的故事说也说不完,每个认识她的人都说她很了不起,她克服了许多困难,在一个和她自己故乡完全不同的国家里,年纪那么大了,愉快地从头开始,学习新的文化适应新的社会,她的快乐影响着她身边的许多朋友。事实上,她也有抱怨,抱怨过加班,抱怨过天气这么坏还要出门去上班,但抱怨归抱怨,她从来没有停止前行的脚步,并一路走来,播撒了无数让别人快乐的种子。

现在,想想,一个六七十岁的英国老太太能做的事情,史芳也一定可以做到,其实,她四十六岁了,还依然可以开始做很多让自己开心的事情的,比如,学习一门新技能,多交几个好朋友,节假日也和许多澳洲人那样到海滩坐一坐,和大自然一起呼吸喘息。史芳,如果我们已经失去很多机会让自己成为一个富有的人了,那就应该学会使自己变的快乐。这样,即便逆境,即便贫穷,即便疾病,也无所畏惧。对,学会快乐,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们都应该掌握使自己变得快乐的能力,这就是成功者的生存智慧。

(2007年2月24日 雷莉 悉尼)

4 条评论:

匿名 说...

这文章说出了一些社会现象:人生百态,千奇万怪,有乐有苦,有喜有哀,有贫有富,有美有丑,有福有祸,更有长生者和某些猝死鬼.这全都连接着因果关系而承前启后.每个人都只是沧海一粟,风中微尘.能否快乐,获得充实,享受满足.是个人前世今生的修惠,积炼的结果,天下无免费午餐,绝无不劳而获的德行.所为性格,能力,是天生的,后天根本无法学习模仿,长相如何,生辰几许?已经早早落下定数了.如果我们会观天望地,总结自然规律,就能看出其中的奥秘了,因此世间既复杂,又矛盾,它永无宁日就是其无法改变的真相.能祈求上苍玉帝,耶酥基督,圣母神女下凡摆平安撫吗?我大河只会窃窃偷笑.

匿名 说...

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可是并非谁都能做得到的,这就注定社会贫富差异,两极分化了.从社会学理论上来说,只有解释,没有解决.

匿名 说...

对,做一个快乐的人.

匿名 说...

感受快乐并不是一件与生俱来的本领,有的人具备了快乐的条件,但却并没有感受快乐的能力。学无止境,人的一生中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我们不仅要学会快乐,还应该学会尊重别人,自以为是的人才是最可笑的。